聽爺爺、奶奶說:“沒有電視的年代,粵劇是東莞地區人民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,我們的娛樂主要是聽粵劇團唱粵劇。真懷念聽粵劇的日子!”對于我來說,粵劇也太陌生了。我經常會想:這樣的一種藝術究竟蘊涵著些什么呢?它是如此地神秘,使我總想對它有進一步的了解。
2006年5月,東莞市粵劇博物館正式啟用,它的落成,給我打開了一道了解粵劇藝術的靈魂之門。我參觀了東莞市粵劇博物館,揭開了粵劇神秘的面紗。這一次的游覽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。
東莞市粵劇博物館展覽廳由粵劇簡史、東莞粵劇的輝煌、曲藝之鄉的風姿和粵劇知識四個部分組成,分為服飾、劇目等十個類別,展示300余件珍貴文物。
在參觀的過程中,我們可以知道粵劇在東莞曾經有良好的群眾基礎,但隨著時代的變遷,“南國紅豆”也經歷了浮沉不定的坎坷的路程。東莞的粵劇表演在明朝末年已經流行,《東莞縣志雜錄》里記載:明末清朝,篁村上演粵劇《鐵冠圖》,對激發人們抗清復明有深刻影響。到了民國期間,東莞粵劇更是笑傲江湖,人才輩出。直到抗戰期間,粵劇演出才陷入困境,只能偶爾演一些小戲??箲饎倮螅瑬|莞粵劇又迎來了一次鼎盛。1964年10月成立東莞縣農村實驗粵劇團,這時全縣鄉村粵劇團發展到近200個,有的還被請到外地表演。1968年11月東莞縣粵劇團解散,是因為后來受到電影、電視、港臺流行歌曲的沖擊,觀眾越來越少,粵劇演出走向低潮。改革開放以來,東莞的群眾業余粵劇曲藝活動越來越興旺。近年來,東莞大大小小的粵劇“私火局”發展到300多個。今年,東莞舉行的“小曲王爭霸賽”辦得如火如紅,參加人數在一百以上的人數,分別在道滘和麻涌等鎮進行。這些跡象表明了東莞粵劇面臨新的生機。
東莞市粵劇博物館的成立,更為我們這些新一代展示了一個寬大的平臺,讓我們這些曲藝之鄉的后備人才接受更多粵劇文化的教育,為進一步發展和繁榮東莞粵劇文化打牢基礎。
如今,粵劇與我們的生活如此地貼近,只要我們善于發現,善于聆聽,粵劇離我們并不遙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