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年還在,在大人們的回憶里,在“70后”“80后”懷舊的歌聲里,在我們的作文里!在當今社會里,已經不允許一個人有太長的童年了。
我曾今看過這樣的一篇報道:
成都一名七歲女孩為了能當班級舞蹈的領舞,央求媽媽去“走后門”,原因是她知道媽媽和班主任是同學。
一位網友正在念小學的侄子特別喜歡親戚開車去接他,因為那個親戚有輛好車,讓他覺得“有面子”。
聽說爸爸因交通違章被開了罰單,需要重新去學交規,一個不滿十歲的孩子說出的話令父母感到十分震驚:“你們送點禮給警察叔叔不就不用學習了。”
。。。。。。
這些散落在媒體和網絡上的講述,或許會讓我們膛目結舌但也不排除有的家長會拍著孩子的腦袋稱其“聰明過人”!
我想說的是:其齡其語,背后蘊含的東西已經顯然不僅僅是“童言無忌”那么簡單,童真應該是童年的標志,哪去了?尼爾。波茲曼在《童年的消逝》中說:“兒童是我們發送給一個我們看不見的時代的話生的信息。”若真如此,那么,未來中國的哪一個時代正在接受著今天發送的什么樣的“信息”呢?
有人說,童年是成人時代的前戲,那么,如此前戲后,迎來的未必是一場高潮。
病在社會,根在成人。河南一家幼兒園曾經為了迎接上級檢查,禁止近百名小朋友入園,這些被禁止入內的小朋友,大多屬于上課愛動、愛說話的。有媒體慷慨:“形式主義教育正從娃娃抓起?!敝劣凇白寯蛋倜⒆颖裨谄G陽下或者是在大雨中表演節目,領導在臺下打傘觀看”的新聞更是多得不勝枚舉。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,成人世界的紛繁,孩子們幾乎是觸手可及。當大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對孩子的教育陷入迷惘、迷茫、迷亂的時候,童年的天空又如何能保持澄凈?
放眼望去,兒童時期的優點在成人身上幾乎已經是蕩然無存了。誠實守紀只存在于《學生守則》中,老實人吃虧是今日社會令人尷尬的現實。我們一邊為“孩子們想當貪官,受到別人送來的禮物”而感到痛心疾首,另一邊的“不隨地吐痰”“不闖紅燈”“要有序排隊”卻只在口號中反復出現,這難道是童年期的延長?還是成人期的幼稚?
總之,播種童年真善美的習慣,就會收獲真善美的命運。愿多留一點“澄清的童年”給孩子們,也給自己吧!要知道,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命運是緊密相連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