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家鄉東陽有一樣不起眼的特色猜——霉干菜,它沒有廣東高湯的養胃,也沒有四川川菜的火辣,也沒有上海菜肴的精致,但是我卻獨愛這道毫不起眼的家鄉菜。
霉干菜制作過程很講究。首先要挑選上等九心菜,把它整株修理,剪去根部,挑出枯葉、黃葉,再把九心菜曬上一天,其間要翻動多次。直至綠綠的菜葉漸漸泛黃了,這樣在陰涼通風的地方放七八天。之后就可以將菜放進清水里,反復搓洗,把里面的污泥洗凈。
一切準備就緒,可以腌菜了。腌菜也大有學問呢!先在缸底鋪上鹽,再抓一把九心菜小心翼翼地放入缸底。按100公斤菜4公斤鹽的比例來算,攪拌均勻后,把九心菜放入第一層,每放一層,在上面撒些鹽,再用錘子把它搗個嚴嚴實實,依此下去,直至出鹵汁。噢,對了!最后得找幾塊干凈的大石頭壓在上面,將缸口密封。過半月,菜就腌好了。
最后,還要把腌好的菜拿出去曬成菜干。當人們從菜缸里把腌菜取出時,一股原汁原味帶有鄉土氣息的香味便撲鼻而來,經過三五天的暴曬,這時的霉干菜已色澤烏黑發亮,香氣襲人,老遠就能聞到!
干菜不僅單獨食用味道鮮美,而且還能與很多東西搭配做成美味佳肴!就說那“干菜炒肉”吧,色、香、味,讓人贊不絕口!看到聞到更讓人垂涎欲滴!食之油而不膩,回味無窮,真是吃在嘴里,美在心里。
傳說,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,吃了這道特色小菜,豎起大拇指,贊不絕口:
“聞之味香,食之油而不膩,鮮美可口,堪稱絕品。”于是,當他回到宮中,立刻吩咐御膳房,讓他們每天都要做出這道小菜食用。小小的霉干菜就這樣成了宮中珍品。
從前的霉干菜還是勤奮好學的象征。我聽奶奶說,到異鄉去讀書的東陽學子們,因為生活困難,他們吃不起新鮮的時令菜,就帶上一壇能貯藏好久的霉干菜。那霉干菜幾乎沒有油,更別說大塊的東坡肉了。他們每天就著這霉干菜下飯,十幾年的寒窗苦讀啊!他們勤奮好學,吃得苦中苦,很多成為了人上人。百名博士匯一市,千名教授同故鄉!東陽有了“教育之鄉”的美稱,這不平凡的霉干菜因而也有了一個響亮自豪的名字——博士菜。
霉干菜,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你的印記,霉干菜的精神也將源遠流長在祖國大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