點絳唇·途中逢管倅
點絳唇·途中逢管倅。宋代。趙彥端。 憔悴天涯,故人相遇情如故。別離何遽。忍唱陽關句。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。愁無據。寒蟬鳴處。回首斜陽暮。
[宋代]:趙彥端
憔悴天涯,故人相遇情如故。別離何遽。忍唱陽關句。
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。愁無據。寒蟬鳴處。回首斜陽暮。
憔悴天涯,故人相遇情如故。別離何遽。忍唱陽關句。
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。愁無據。寒蟬鳴處。回首斜陽暮。
“別離何遽,忍唱《陽關》句!”久別重逢后卻要分離,那種苦痛是難以表達的。他聯想起王維《送元二使安西》中“西出陽關無故人”的著名詩句。后來以此詩譜入樂府,名《陽關曲》,為送別之歌。但作者此時連唱《陽關》的心情也沒了,為什么呢?因為他是客中送別,比王維居長安送友人西行時還更多了一層愁苦。因此,這兩句很自然地過渡到下片,引出“我是行人,更送行人去”的喟嘆了。
“愁無據。寒蟬鳴處,回首斜陽暮。”這無邊無際的愁苦,該怎樣形容呢?詞人巧妙地將它融入于景物描寫之中,用凄切的寒蟬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側面烘托出來。“寒蟬鳴”為聲,“斜陽暮”為色;前者作用于聽覺,后者作用于視覺。這樣通過聲色交互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,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。
紀昀評趙彥端《介庵詞》說:“多婉約纖秾,不愧作者。”(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》卷一九八)但此詞婉約而不“纖秾”,通篇未用一纖秾詞語,僅用的“陽關”一典也為一般讀者所熟知;不失為一首風格淡雅而兼委曲的好詞。
唐代·趙彥端的簡介
趙彥端(1121~1175)字德莊,號介庵,汴人。生卒年均不詳,約宋高宗紹興末前后在世。工為詞,嘗賦西湖謁金門詞,有“波底夕陽紅濕”之句。高宗喜曰:“我家裹人也會作此”!……"乾道、淳熙間,(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)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。終左司郎官。彥端詞以婉約纖秾勝,有介庵詞四卷,及介庵集十卷,外集三卷,均《宋史藝文志》并行于世。
...〔
? 趙彥端的詩(196篇) 〕
宋代:
張耒
黯黯東牖闇,寂寂吾廬閒。粗糲飽婦子,苜蓿無馀盤。
雁急天欲雨,雞棲日已寒。老人袖手坐,一杯聊自寬。
黯黯東牖闇,寂寂吾廬閒。粗糲飽婦子,苜蓿無馀盤。
雁急天欲雨,雞棲日已寒。老人袖手坐,一杯聊自寬。
清代:
徐釚
隔歲東風,預欺旅鬢添華發。屠蘇傳遍,守蘭缸、怎得消愁法。
料是紅閨早掩,訴燈花、向伊難說。除非好夢,歸去相尋,不教閒殺。
隔歲東風,預欺旅鬢添華發。屠蘇傳遍,守蘭缸、怎得消愁法。
料是紅閨早掩,訴燈花、向伊難說。除非好夢,歸去相尋,不教閒殺。
:
劉崧
故人東去維揚日,學士親題送別詩。一代風流嗟已矣,十年漂泊更何之。
久傳大府承簪筆,猶滯滄江理釣絲。寂寞舊游臨汝曲,秋風雕鶚起遐思。
故人東去維揚日,學士親題送別詩。一代風流嗟已矣,十年漂泊更何之。
久傳大府承簪筆,猶滯滄江理釣絲。寂寞舊遊臨汝曲,秋風雕鶚起遐思。
宋代:
楊萬里
梅莟蒼香邊蹈雪來,杏花雨里帶春回。
明朝解纜還千里,今日看花更一杯。
梅莟蒼香邊蹈雪來,杏花雨裡帶春回。
明朝解纜還千裡,今日看花更一杯。
唐代:
康有為
國土同孤注,君王類置棋。金輪篡唐日,叔帶亂周時。
弧眼哀褒姒,衣冠孰柬之。人謀雖欲盜,天命豈能違。
國土同孤注,君王類置棋。金輪篡唐日,叔帶亂周時。
弧眼哀褒姒,衣冠孰柬之。人謀雖欲盜,天命豈能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