鑒賞
前四句敘述辛大,后四句敘述自己。南方的辛居士,要回家鄉(xiāng)去了。他空有“濟川”之心,而沒有發(fā)揮“調鼎”之用。信佛教而不出家的稱為居士。“濟川”,在這里也是求官的比喻。“調鼎”本來是宰相的職責,這里用來比喻做官。這兩句詩,寫得很堂皇,說穿了,只是說;他想求個一官半職,可是竟沒有到手。有人把“濟川心”講做“救世濟民的心”,未免抬得太高了。
后半首說自己也是一個“忘機者”,家園也在漢水邊上,因為聽說你要回家去,所以從遠地寄這首詩給你,以表慰問之情。“忘機者”是忘卻了一切求名求利、勾心斗角的機心的人。這是高尚的比喻,事實上是指那些在功名道路上的失敗者。《詩經(jīng)·邶風》有一首詩,題名《式微》。有一個黎國的諸侯,失去了政權,寄居在衛(wèi)國。他的臣子做了這首詩,勸他回去。“式微”的意義是很微賤。亡國之君,流落在外,是微賤之至的人。孟浩然說這首詩是“式微吟”,是鼓勵辛大回家鄉(xiāng)的意思。這個辛大,想必也是一位落第進士,和孟浩然一樣的失意人物。所以這首送別詩,沒有惜別之意,而表達了自己的式微之感,從而抒寫了自己的鄉(xiāng)愁。古典文學中用“式微”一詞,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“沒落”。“式馓吟”就是“沒落之歌”。
孟浩然簡介
唐代·孟浩然的簡介

孟浩然(689-740),男,漢族,唐代詩人。本名不詳(一說名浩),字浩然,襄州襄陽(今湖北襄陽)人,世稱“孟襄陽”。浩然,少好節(jié)義,喜濟人患難,工于詩。年四十游京師,唐玄宗詔詠其詩,至“不才明主棄”之語,玄宗謂:“卿自不求仕,朕未嘗棄卿,奈何誣我?”因放還未仕,后隱居鹿門山,著詩二百余首。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“王孟”。
...〔 ? =$docheckrep[2]?ReplaceWriter($ecms_gr[writer]):$ecms_gr[writer]?>的詩(286篇)〕猜你喜歡
-
綠遍山原白滿川,子規(guī)聲里雨如煙。
出自 宋代 翁卷: 《鄉(xiāng)村四月》
- 日暮鄉(xiāng)關何處是?煙波江上使人愁。
-
林斷山明竹隱墻。亂蟬衰草小池塘。
出自 宋代 蘇軾: 《鷓鴣天·林斷山明竹隱墻》
- 山有木兮木有枝,心悅君兮君不知。
- 問世間,情為何物,直教生死相許?
-
感君纏綿意,系在紅羅襦。
出自 唐代 張籍: 《節(jié)婦吟·寄東平李司空師道》
-
衣帶漸寬終不悔,為伊消得人憔悴。
出自 宋代 柳永: 《蝶戀花·佇倚危樓風細細》
-
一種相思,兩處閑愁。
出自 宋代 李清照: 《一剪梅·紅藕香殘玉簟秋》
- 春未綠,鬢先絲。人間別久不成悲。
-
明月不諳離恨苦。斜光到曉穿朱戶。
出自 宋代 晏殊: 《蝶戀花·檻菊愁煙蘭泣露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