袈裟
詞語(yǔ)解釋
袈裟[ jiā shā ]
⒈ ?和尚披的法衣,由許多長(zhǎng)方形布片拼綴而成。
英cassock;
引證解釋
⒈ ?梵文的音譯。原意為“不正色”,佛教僧尼的法衣。佛制,僧人必須避免用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五種正色,而用似黑之色,故稱。
引南朝 梁 慧皎 《高僧傳·竺僧度·答楊苕華書》:“且披袈裟,振錫杖,飲清流,詠波若,雖王公之服,八珍之膳,鏗鏘之聲,曄曄之色,不與易也。”
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記·婆羅痆斯國(guó)》:“浣衣池側(cè)大方石上,有 如來 袈裟之跡;其文明徹,煥如彫鏤。”
清 黃遵憲 《石川鴻齋英偕僧來謁張副使余賦此以解嘲》詩(shī):“先生昨者杖策至,兩三老衲共聯(lián)袂,寬衣博袖將毋同,只少袈裟念珠耳。”
艾蕪 《我在仰光的時(shí)候》:“和尚尼姑托著黑色的缽,披著黃色袈裟,整隊(duì)地出現(xiàn)在街頭巷尾。”
國(guó)語(yǔ)辭典
袈裟[ jiā shā ]
⒈ ?出家人的法衣。梵語(yǔ)ka?āya的音譯。意指不是正色。佛教戒律規(guī)定,出家人所穿的衣服,須染色,不可著正色衣服。因用長(zhǎng)方形布片連綴而成,宛如水稻田的界畫。
近法衣 僧衣
英語(yǔ)kasaya, a patchwork outer vestment worn by a Buddhist monk
德語(yǔ)Soutane (S)?
法語(yǔ)kesa
相關(guān)成語(yǔ)
- shí shí時(shí)時(shí)
- qǔ xiào取效
- tǐ yù體育
- zhàn jī戰(zhàn)機(jī)
- zuì shàng jiā zuì罪上加罪
- sì bǎi zhōu四百州
- huò yí貨遺
- zēng sūn曾孫
- lì qiáng力強(qiáng)
- lì tǐ立體
- shī zǐ獅子
- shēng chòu聲臭
- zhī jīn只今
- mì sī密斯
- shuí wéi wéi zhī誰(shuí)為為之
- tǔ zhōng土中
- jiǔ huì酒會(huì)
- qiān shè牽涉
- xiāng chūn香椿
- shēng chā聲叉
- tiān rán天然
- màn bù漫步
- wǎng rì往日
- yí hàn遺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