稱王稱伯的成語故事

拼音chēng wáng chēng bà
基本解釋王:君王;伯:通“霸”,霸主。比喻憑借勢力,飛揚跋扈,獨斷專行,狂妄自大。
出處清·吳喬《答萬季崊詩問》:“今人拘于宋人之說詩,而不問唐人違合,莫不稱王稱伯,狐魅后學,使尊奉己學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稱王稱伯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稱王稱伯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壯氣吞牛 | 明 孫梅錫《琴心記》第二十出:“男兒漢壯氣吞牛,丈夫志豈困荒丘?” |
一無所有 | 《敦煌變文集 廬山遠公話》:“如水中之月,空里之風,萬法皆無,一無所有。” |
來去無蹤 | 明·吳承恩《西游記》第八十一回:“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,來無影,去無蹤。” |
力小任重 | 《周易·系辭下》:“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謀大,力小而任重,鮮不及矣。” |
正身明法 | 《晉書 元帝紀》:“二千石令長當袛奉舊憲,正身明法,抑齊豪強,存恤孤獨,隱實戶口,勸課農桑。” |
遁世離俗 | 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“望大河之洲渚兮,悲申徒之抗跡”漢·王逸注:“申徒狄也,遇暗君遁世離俗,自擁石赴河,故言抗跡也。” |
人心歸向 | 《晉書·熊遠傳》:“人心所歸,惟道與義。” |
饑腸轆轆 | 清 蒲松齡《聊齋志異 西湖主》:“而枵腸轆轆,饑不可堪。” |
毀于一旦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竇融傳》:“百年累之,一朝毀之。” |
目不忍見 | 《廣東軍務記》:“真為目不忍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