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存若亡的成語故事

拼音ruò cún ruò wáng
基本解釋有時記在心里,有時則忘記掉。用以形容若有若無,難以捉摸。
出處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上士聞道,勤而行之;中士聞道,若存若亡;下士聞道,大笑之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若存若亡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若存若亡)相關(guān)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穩(wěn)操勝算 | 《管子·明法解》:“故明操必勝之?dāng)?shù),以治必用之民。” |
木本水源 | 先秦 左丘明《左傳 昭公九年》:“我在伯父,猶衣服之有冠冕,木水之有本原,民人之有謀主也。” |
月明千里 | 南朝 宋 謝莊《月賦》:“美人邁兮音塵闕,隔千里兮共明月。” |
德重恩弘 | 唐·韓愈《袁州刺史謝上表》:“顯榮頻煩,稱效寂蔑,又蒙赦其罪累,授以方州,德重恩弘。” |
慘不忍睹 | 清 黃小配《洪秀全演義》:“尸首堆積,慘不忍睹。” |
難言之隱 | 清 錢謙益《跋留庵》:“錢氏少為黨魁,晚托禪悅,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。” |
落葉歸根 | 明 王世貞《鳴鳳記》第38出:“落葉歸根,豐城劍回。” |
靡所底止 | 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祈父》:“胡轉(zhuǎn)予于恤,靡所底止。” |
如法炮制 | 宋 釋曉瑩《羅湖野錄》第四卷:“若克依此書,明藥之體性,又須解如法炮制。” |
目不忍見 | 《廣東軍務(wù)記》:“真為目不忍見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