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平氣和的成語故事

拼音xīn píng qì hé
基本解釋心情平靜;態度溫和。指不急躁;不生氣。
出處宋 程頤《明道先生行狀》:“先生每與論事,心平氣和。”
暫未找到成語心平氣和 的典故!
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
※ 與(心平氣和)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:
成語 | 歷史出處 |
---|---|
難得糊涂 | 林語堂《中國人之聰明》:“鄭板橋曰:‘難得糊涂’。” |
千金之裘,非一狐之腋 | 《史記 劉敬叔孫通列傳》:“太史公曰:語曰‘千金之裘,非一狐之腋也;臺榭之榱,非一木之枝也;三代之際,非一代之智也。’” |
鋪天蓋地 | 宋 釋惟白《續傳燈錄 卷二 志仁禪師》:“問:‘如何是和尚家風?’師曰:‘遮天蓋地。’” |
詐奸不及 | 明·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七回:“正在五岳樓下來,撞見個奸詐不及的,把娘子攔住了不肯放。”又第五十二回:“那廝帶將許多詐奸不及的三二十人,逕入家里,來宅子后看了,便要發遣我們出去,他要來住。” |
安眉帶眼 | 明 施耐庵《水滸傳》第28回:“你也是安眉帶眼的人,直須要我開口說。” |
逆來順受 | 宋 無名氏《張協狀元》戲文第12出:“逆來順受,須有通時。” |
無關緊要 | 清·李汝珍《鏡花緣》第十七回:“可見字音一道,乃讀書人不可忽略的。大賢學問淵博,故視為無關緊要;我們后學,卻是不可少的。” |
大腹便便 | 南朝 宋 范曄《后漢書 邊韶傳》:“韶口辯,曾晝日假臥,弟子私嘲之曰:‘邊孝先,腹便便。懶讀書,但欲眠。’” |
將奪固與 | 先秦 李耳《老子》:“將欲奪之,必固予之。” |
目無全牛 | 先秦 莊周《莊子 養生說》:“始臣之解牛之時,所見無非牛者;三年之后,未嘗見全牛也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