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毀之制

意思解釋
基本解釋毀:毀壞;制:制度。不可破壞的制度。指經久不變的制度。
出處晉·陳壽《三國志·魏志·武宣卞皇后紀》:“而未著不毀之制,懼論報德之義,萬世或闕焉。”
基礎信息
拼音bù huǐ zhī zhì
注音ㄅㄨˋ ㄏㄨㄟˇ ㄓ ㄓˋ
感情不毀之制是中性詞。
用法作主語、賓語;指制度。
反義詞朝令夕改
字義分解
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
- 錯綜變化(意思解釋)
- 祖功宗德(意思解釋)
- 秋水伊人(意思解釋)
- 丑聲遠播(意思解釋)
- 寸步不離(意思解釋)
- 拂袖而去(意思解釋)
- 名重一時(意思解釋)
- 壽元無量(意思解釋)
- 必由之路(意思解釋)
- 慷慨悲歌(意思解釋)
- 歸十歸一(意思解釋)
- 東扶西倒(意思解釋)
- 雄心壯志(意思解釋)
- 讜言直聲(意思解釋)
- 千絲萬縷(意思解釋)
- 度己失期(意思解釋)
- 纏綿悱惻(意思解釋)
- 百步穿楊(意思解釋)
- 之子于歸(意思解釋)
- 善善惡惡(意思解釋)
- 氣味相投(意思解釋)
- 雞口牛后(意思解釋)
- 拼得一身剮,敢把皇帝拉下馬(意思解釋)
- 揮戈反日(意思解釋)
- 扯旗放炮(意思解釋)
- 致知格物(意思解釋)
- 將錯就錯(意思解釋)
- 口是心非(意思解釋)
※ 不毀之制的意思解釋、不毀之制是什么意思由萬詞庫-專業的漢語詞典與文學資料庫提供。
成語接龍(順接)
相關成語
成語 | 解釋 |
---|---|
殊途同歸 | 殊:不同的。通過不同的途徑;到達同一個目的地。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結果。 |
挺身而出 | 形容遇到危難時;勇敢地站出來;擔當其任。挺:挺起身來;勇敢剛毅的樣子。 |
滿山遍野 | 布滿山嶺田野。形容數量多或范圍廣。 |
德容言功 | 見“德言容功”。 |
夜深人靜 | 深夜沒有人聲;非常寂靜。 |
疙里疙瘩 | 文字不通暢,物體不平滑很粗糙。 |
高步闊視 | 同“高視闊步”。 |
膽寒發豎 | 形容恐怖之極。 |
躡手躡腳 | 躡:放輕腳步。形容動作很輕;有時指走路時非常小心;或偷偷地跟隨。 |
半路出家 | 半路:路途走到一半;指成年以后;出家:離家去當和尚、尼姑。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、尼姑或道士的。泛指半路上才學著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。 |
救經引足 | 經:自縊,上吊;引:拉;救上吊的人卻去拉他的腳。比喻做的事與愿望相違背。 |
己溺己饑 | 亦作“己饑己溺”。語出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禹思天下有溺者,由己溺之也;稷思天下有饑者,由己饑之也,是以如是其急也。”后因以“己溺己饑”或“己饑己溺”謂視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,因此解除他們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責任。 |
禍國誤民 | 禍:禍害;誤:誤導,耽誤。指危害國家,誤導人民。 |
發號施令 | 發、施:發布;下達;號:號令、命令。發布命令;下達指示;進行指揮。 |
室邇人遙 | 見“室邇人遠”。 |
皮笑肉不笑 | 極其不自然地裝出一副笑臉。形容虛偽或心懷惡意的樣子。 |
亡命之徒 | 指逃亡的人。也稱冒險犯法;不顧性命的人。亡:無;命:名;亡命:逃匿則削除名籍;故以逃亡為亡命;即逃亡;流亡;徒:一類人(含貶義)。 |
讀書種子 |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。 |
橫七豎八 | 有的橫著;有的豎著。形容雜亂無章;沒有條理。 |
韓信將兵,多多益善 | 將:統率,指揮。比喻越多越好。 |
饑不擇食 | 餓急了就顧不上選擇食物。比喻急需時顧不得選擇。 |
汗馬功勞 | 汗馬:戰馬奔馳出汗。指將士立下戰功。后指對事業的辛勤貢獻。 |
形影相隨 | 像人或物體與其影子那樣總是在一起。形容關系密切;永不分離。 |
苦口婆心 | 苦口:不厭其煩地反復勸說與開導;婆心:老婆婆的心腸;指好意、善意。好心好意;不厭其煩地勸說或開導。形容耐心懇切地再三規勸。 |
樂以忘憂 | 由于快樂而忘記了憂愁。 |
凌云之志 | 凌云:高入云霄的志氣。形容遠大的志向。 |
一剎那 | 剎那:梵文ksana的音譯。指十分短促的時間。 |
雅俗共賞 | 雅俗:文雅和粗俗。舊時把文化高的人稱“雅人”;把沒文化的人稱“俗人”;賞:欣賞。無論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賞。形容藝術水平既高雅又通俗;能為各種人所接受。 |